近期9项体外诊断科研成功汇总,你知道几个?

文章来源:CACLP体外诊断资讯



共生梭菌检测有望早诊结直肠癌

        近日,第八届上海国际消化病学学术大会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专家强调,肠道微生态将成为大肠癌早诊早治的新靶点。上海仁济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及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房静远教授指出,高效价廉的共生梭菌检测有望成为无创的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手段。

        

        房静远介绍,经过综合分析已有的及国际的大数据测序结果,该团队成功找到了一类新的与早期结直肠发生发展相关的肠道定植菌——共生梭菌。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数据,证明了共生梭菌是高效的早期诊断大肠癌的生物标志物,且其对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效力高于常规的粪便隐血和血清肿瘤指标。相应方法及手段均为团队独立设计研发,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相关临床转化事宜正在积极实施中。


        近年来,很多研究数据已证实了肠道菌群和大肠肿瘤的关系。房静远举例,大肠杆菌是大肠癌发生的辅助因素,大肠杆菌的数量与大肠癌病人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所以,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构成的肠微生态可能用于大肠癌的筛查。


无创产前诊断新技术有望诞生2毫升外周血筛查胎儿遗传异常

        只需2毫升外周血样,就可在孕7周后检测到胎儿遗传信息,实现遗传异常的诊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杨朝勇团队关于非侵入式芯片用于无创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著名微流控技术杂志《芯片实验室》在线发表。相对传统无创检测方法而言,这一方法具有耗血量少、检测时间早、基因覆盖率高、遗传筛查范围广等优势,有望发展成新一代无创产前诊断技术。


        孕妇外周血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胎儿细胞,是最有潜力的产前诊断标志物。然而,这些胎儿细胞应用于无创产前诊断存在含量稀少及背景细胞干扰这一瓶颈,通常孕妇的1毫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的数量只有1至10个,而红细胞、白细胞等背景细胞的数量却十分巨大。对此,杨朝勇团队发展了基于流体力学分离与免疫识别的胎儿细胞捕获芯片(FETAL-Chip)。该芯片内构建了由上万个表面修饰有抗体的微柱组成的阵列,微柱的拓扑结构可以避免血液背景细胞与微柱接触,促使胎儿细胞高频率地与微柱碰撞,提高胎儿细胞被微柱表面抗体捕获的几率。通过对不同孕周的孕妇外周血样本进行测试,该团队验证FETAL-Chip能在孕早期实现对胎儿细胞的有效分离,并通过特异性Y染色体基因分析的方法,确认胎儿细胞的来源。


        在围产医学的三级防御中,“产前筛查和诊断”是最有效的手段。目前产前诊断测试的金标准包括羊膜穿刺术或从胎盘细胞中取样(绒毛膜取样),但两者都有诱发流产的风险,而基于胎儿游离DNA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则仅局限于21、18、13三体的高灵敏筛查。“我们希望新成果能提供一种检测更大范围遗传异常的可靠工具,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一种更为准确、安全、无痛苦的筛查诊断方法。”据透露,因为芯片具有检测便捷和可量产化的特点,该成果有望在未来成为临床产前筛查的一线方案。


新血检提前五年预测肾癌风险

        美国《临床癌症研究杂志》近日刊登一项新研究称,一种新型血液检测可以在确诊前5年预测出肾癌风险。肾损伤分子KIM-1可通过尿液和血液进行检测,健康人群的这项指标通常较低。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姆妇女医院研究员文卡塔·萨比塞迪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发现,KIM-1水平有助于区分肾癌和非肾癌患者。他们通过KIM-1加入的“肾癌风险模型”,可预测患者5年后的肾癌发病率。萨比塞迪博士表示,肾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确诊时往往已进入晚期。该病晚期患者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尤为重要。新研究结果表明,进一步细化血检KIM-1可识别早期可治愈的肾癌病患。不过,对于罕见肾细胞癌,还应该结合腹部CT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用疟疾蛋白诊断癌症病毒

        在一项引人注目的新研究中,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通过利用特定疟疾蛋白来诊断早期各种癌症的方法,该蛋白质可以粘附在血液样本中的癌细胞中。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方法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用于癌症筛查。


        每年,癌症导致全球约900万人死亡,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生存至关重要。现在,哥本哈根大学健康与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疟疾蛋白 - VAR2CSA来诊断人类早期的癌症,这种方法可以粘附癌细胞。所有科学家都需要确定一个人是否患有癌症是血液样本。


        “我们开发了一种方法,我们采集血液样本,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我们能够从血液中检索出单个癌细胞。我们比现有方法捕获癌细胞的数量更多,这提供了机会早期检测癌症,从而改善结果。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广泛的诊断,因为它不依赖于癌症类型。我们已经在血液样本中检测到了各种类型的癌细胞。如果血液中有癌细胞,你就可以了该研究的联合作者,该研究的联合作者,已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通讯 ”杂志上,他说,你的身体某处有肿瘤。


        几年前,Ali Salanti和他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用疟疾寄生虫产生的蛋白质VAR2CSA治疗癌症的新方法。这些发现已经成为研究小组新诊断方法的基础。除其他外,他们已经证明疟疾蛋白质粘附在特定的糖分子上,在所有类型的癌细胞中都有超过95%的糖分子。换句话说,这种新的诊断方法可用于检测几乎所有类型的癌症。


        “今天,很难确定癌症的发病阶段。我们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阶段检测到癌症。根据我们在某人的血液中发现的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我们将能够为了确定它是否是一种相对具有侵略性的癌症,那么就相应地调整治疗方法,“Ali Salanti教授补充道,他补充说,在进行与肿瘤分期的确切相关之前,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脐带血应用新途径 早期诊断家族性遗传病

        对于一个家庭或家族来说,遗传疾病往往不堪重负,早发现、早治疗是避免遗传病危害的关键。近期,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脐带血或可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早期诊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应用途径。


        这项在《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上发表发表的研究成果开创性的使用了脐带血对FH开展早期诊断。研究人员在对300名足月新生儿的脐带血和静脉血脂质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与脐带血和静脉血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高度相关。


        研究者表示,FH以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升高为特点,大约每225例中就有1例患FH,如果不加以治疗,很容易导致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尽管目前还无法仅通过脐带血对FH进行筛查,但是一旦确定脐带血的脂质水平与其日后成年后的脂质水平密切相关,就可以通过检测脐带血这一方法更早地识别出患有FH或FH高发病风险的儿童,从而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脐带血是脐带内及胎盘近胎儿侧血管内的血液,含有丰富的干细胞和祖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它来源广泛且采集更方便,获取也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任何伤害,非常适合于临床应用。同时,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调控因子,具有造血重建功能和刺激造血的作用,在我国已用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11大类疾病的治疗。而新研究则充分利用了脐带血保留个人最原始遗传信息的特点来推导疾病的发病原因,进而明确诊断和治疗,充分展现了脐带血的另类价值。


Nature子刊:青光眼是可治愈的免疫疾病

        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陈建柱说:“这为预防和治疗青光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青光眼最大的危险症状是眼压升高,增高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少数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多数还是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如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小梁硬化等。发病初期常不易被发觉,直到一半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患者才会意识到自己患病。


        目前,大多数治疗集中在降低眼内压上。然而,很多患者即使眼内压恢复正常,疾病也会恶化。在小鼠实验中,通讯作者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眼科学副教授陈东风发现了同样的效果。他认为,“这种压力变化一定会引发某种反应,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必须是免疫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患者体内热休克蛋白特异性T细胞水平是正常水平的五倍,这表明同样的现象也可能导致人类的这种疾病。这进一步表明,T细胞是青光眼视神经变性的原因,青光眼实际上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研究免疫系统的其他成分是否可能参与导致青光眼的自身免疫过程,并寻找通过阻断自身免疫反应来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以帮助开发新的治疗和诊断方法。


新型测试手段有望尽早对糖尿病进行诊断

        葡糖耐量试验是检测糖尿病的标准方法,但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与葡糖耐量测试相比,这种新方法能够尽早地发现糖尿病患者。


        当机体无法有效调节自身血糖水平时,患者就会发展为糖尿病,血糖通过胰腺中分泌的胰岛素来控制,胰岛素能通过促进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来降低血糖,同时会将血糖储存起来为机体供能。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患者机体会破坏胰腺中制造胰岛素的β细胞,而2型糖尿病是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即机体首先会对胰岛素产生一定的耐受性,最初机体会分泌很多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随后胰腺功能就会被耗尽,血糖水平就会升高到比较危险的程度。


        肥胖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机体的脂肪组织无法正常工作,健康的脂肪组织会吸收机体所消耗的脂肪并将其储存起来,直到我们需要这些脂肪来补充能量,胰岛素能扮演一种信号分子,吸附到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上,而胰岛素受体能够激活肌肉或肝脏中多种信号分子,来告诉它们该干什么,比如吸收葡萄糖;但是当细胞充满脂肪时,其就会抑制信号发挥作用,实际上当细胞对胰岛素没有反应时其就会促进机体对胰岛素产生一定的耐受性。机体会试图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水平来克服脂肪的影响,从而使得机体细胞吸收更多的葡萄糖。


        研究人员对脂肪代谢障碍的人群进行研究发现,错误的脂肪组织会促进机体胰岛素耐受性的产生以及糖尿病的发生,脂肪代谢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为严重的胰岛素耐受性和糖尿病。更重要的是,当处于熟睡状态时,肥胖人群机体的脂肪组织并不擅长释放脂肪,这也就意味着,肥胖人群在睡眠状态下必须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来为机体提供能量。


        医生用来诊断糖尿病的方法称之为葡萄糖耐量测试,通常是在人们早晨吃东西之前进行,随后给检测者一杯含有葡萄糖的饮料,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采集血样进行血糖的检测。如果检测结果发现机体血糖水平过高,通常就会被判定为糖尿病患者,但研究人员推测,某些肥胖人群也能够通过检测,因为其机体的脂肪组织并不会释放足够的脂肪,而且其机体会在禁食状态下使用葡萄糖,比如他们睡着的时候。


        相反,如果给予肥胖人群一顿大餐的话,其机体应该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就会进入到器官中,比如肌肉等器官中,就会导致个体机体出现胰岛素耐受性,同时还会促进其血糖升高。


        研究者指出,通过利用一种含有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高热量奶昔来替代糖耐量测试中的葡萄糖,或许就能够对代谢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测试,下一步研究人员将会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对比葡萄糖耐量测试和奶昔测试在预测未来人类患糖尿病风险上的能力。


血液系统肿瘤治疗实现新突破,基因检测受益

        中美科学家通过多年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α(HIF1A)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的关键分子,这一重大发现有望给这一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带来突破。


        据研究者介绍,通过2测序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共发现有40-60个基因突变,科研团队通过转录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分析,在带有不同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细胞中发现一种叫做低氧诱导因子α(HIF1A)为一共同作用分子,影响了其信号通路下游的代谢和免疫效应分子,从而导致了造血细胞癌变。


西安交大一项新成果提升分子检测灵敏度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高传博教授课题组利用表面工程策略,成功在金纳米材料的表面制备出高密度的金银合金纳米岛状结构,并因此赋予其优异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质和分子检测性能。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国际材料领域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


        据介绍,团队开发了新型的纳米晶体表面工程策略,他们通过在金纳米晶的表面修饰银-卤素化学键,实现了金纳米晶表面的局域钝化,从而有效诱导了纳米晶从层状生长模式到岛状生长模式的转变,在其表面可控构筑了高密度的金银合金纳米岛状结构。该类特殊的表面结构赋予金纳米晶一系列独特的优异性能。据了解,这一成果在高灵敏度分子检测、生物传感、成像和光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声明:文章转载于CACLP体外诊断资讯,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微信号:LS18123933244),我们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闻动态